所属栏目:影视资讯更新时间:2020-07-06
↑↑↑
2020 最火的表情包是什么?
那必定是这张。
若要问 2020 最新潮的词,也和这位爬山男子脱不了干系。
准确地说,是他的妻子。
妈味。
有人说," 爹味 " 的出圈,是一众油腻男星的集体努力。
而 " 妈味 ",伊能静只凭一己之力就能带出圈,全网嘲。
论功力,也真的只有秦昊能匹敌了。
写这篇文的动机,其实是来自你们。
前两天写伊能静的文中,有粉丝留言问我:" 用妈味这个词,会不会有点对不上妈妈的形象?"
我一下被打到了。
思考了几天,所以今天决定来好好解答下这个问题。
全网嘲的 " 妈味 "
到底什么味?
首先,先来了解下," 妈味 " 到底是那种味?
既然是静姐带出圈的,那就用伊能静在《浪姐》里的表现来举例了。
1. 母爱泛滥。
具体表现:看谁都像自己孩子,在哪都想当妈。
下面请欣赏,静静子的 " 当妈三连 "。
2. 强调自己妈妈身份。
伊能静被嘲上热搜时,有条评论这样说:
看完《浪姐》,一般不会意识到宁静有个 22 岁的儿子,钟丽缇女儿也 21 岁了,张雨绮有对双胞胎,万茜也已婚有娃,好多姐姐都已为人母,但一定记得伊能静是有两个孩子的伟大的母亲。
为什么?
因为几乎每次节目采访,伊能妈妈都要 cue 自己的不容易和女儿的抱歉。
3. 控制欲强。
从选歌环节的 " 换歌当队长 " 就能看得出她的野心。
当然,也很称职,教 " 音乐小白双王 " 时,是很耐心很细心的 leader。
但有时的表达语气过于命令式,指挥式。
仿佛学生时代的教导主任和听命于自己的 " 人偶 "。
3. 沉浸过往光辉。
具体表现:强调自己,喜欢被夸,若一旦没被当成中心则委屈失落。
无论是采访里和在队友面前,细数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绩。
还是在公演舞台后的发言,再次 cue 自己的出道成名之路。
不断翻开自己丰功伟绩的静静子,确实很想要证明自己的成功。
4. 喜欢说教,打击教育。
具体表现:多次强调队友唱歌没有能力,音不准没有调;评价她们没有亮点让人记不住。
像不像当着我们面夸别人家孩子时的恨铁不成钢的老妈?
于是,看节目的观众从弹幕到微博再到公众号,都说仿佛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。
开口闭口 " 孩子们 ",爱捧高自己否定别人," 妈言妈语 " 确实让人有些反感。
但,争议也出在这。
有一位读者问了这样的问题。
虽然我当时回复了 " 妈味对妈妈们不造成任何误导 ",但现在细想,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思考:
妈味究竟能不能算贬义词?
妈味是不是对妈妈的形象造成了不当影响?
用妈味来形容女性,是否过于贬低母亲角色,强化母亲负面感?
在找到答案之前,先达成一点共识——
" 妈味 " 可以说是靠伊能静出圈的,若按她在节目中的言行举止来界定,确实是贬义词,意思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共通缺点。
所以 " 妈味 " 被归为贬义词的语境是:妈妈的缺点。
但 " 妈味 " 本身其实很多种," 伊能静式 " 的只是其中一种。
妈味 = 母系爹味?
在贬低谁?
老实说,在伊能静这件事之前提到 " 妈味 ",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 " 妈妈的味道 "。
有温柔的。
放假回家,妈妈在门口等你,接过行李,说做了你最爱吃的菜。
有烟火气的。
你在客厅看电视,妈妈在厨房忙活,不一会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,而妈妈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掉。
有严格的。
不准打游戏,不给抽烟喝酒,定下门规必须几点回家。
当然,也有唠叨的。
一通电话,不是喊你穿秋裤,就是反复叮嘱按时吃饭多吃水果多喝水。
发现了吗?" 妈味 " 本身不算嘲点,充其量算是个中性词。
相比于爹味让全网窒息,妈味所处舆论环境显然更微妙一点。
网友对于 " 妈味 " 的舆情,大致分成三种。
一是反感。
觉得伊能静的妈味 = 强调自我牺牲的被传统认知捆绑的爹系妈味,反过来也成立,即妈味 = 母系爹味。
二是不解。
妈味怎么就和爹味同流合污了?爹味是纯贬义,已经超出父亲角色范畴,而妈味基本只对应母亲角色,不能以伊能静一面概之。
三是愤懑。
不当行为就是不当行为,不应该和妈妈捆绑在一起。凭什么用贬义来强化妈和爹这两个词的负面感?用妈味这个词,对妈妈们太不公平。
说到底,其实大家反感的不是伊能静,也不是妈妈,而是那些被强迫管理控制的、打着为你好牌匾的 " 妈妈牌缺点 "。
与爹味 " 为满足男权至上 " 的油腻不同,妈味则是在强迫的管束里戴了温柔的面具,有一丝亲切感。
就是哪怕你再不适,也知道她做的这些事的动机里基本都有你。
但凡事讲究 " 度 ",过犹不及,物极必反。
被嘲有爹味和妈味的人就是没掌握住,一旦过度就不再温柔,甚至让人反感,也就把这两个词推进了 " 贬义 "。
前段时间电影《春潮》里,金燕玲饰演的母亲和女儿郝蕾,就是没把控住 " 度 " 的典型。
因为婚姻的不幸,总把自己当成受害者,明明很爱自己女儿和外孙女,说话却阴阳怪气。
可能是无心的话,在她眼里都成了刺激敏感的字眼。
吃顿饭,都能把饭桌变战场。
这样的 " 妈味 ",确实让人窒息。
《都挺好》里的苏母,从伦理标准看,也是妈妈的反面例子。
偏激的重男轻女,霸权又强势。
但这部剧的评论里却几乎都是:苏明玉很少,但这样的妈很多。
看似在谴责这些母亲的过度作为,实则又何尝不是中国式母亲的 " 受害纪实 "?
跳出框架
其实它们不是脏话
在原生家庭和母子 / 女关系的相处中,产生矛盾无可避免。
哪怕家庭氛围再好,也有过争吵。
吵什么?
一个说:我是为你好,一个说:别管我。
归根结底,矛盾双方是母亲的天然奉献精神、控制欲和孩子的压迫感。
好像母亲和孩子都变成某种 " 刻板雕塑 ",一个无私奉献的伟大付出者,一个无论好坏都要全盘接受的被爱对象。
《隐秘的角落》里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,就是典型的矛盾体本体。
一方面,对朱朝阳有着令人窒息控制欲。
逼喝牛奶那一幕的变脸,被吓到至今还不能平息。
但另一面,又是用生命去爱儿子的好妈妈。
对朱朝阳倾注了所有的爱,所做的一切都以儿子为出发点。
在王瑶到景区广播朱朝阳是杀人犯时,甚至不惜将和主任的偷情公诸于众来保护儿子。
母爱的伟大,是可以牺牲自己拥有幸福的机会,伤心却不后悔。
但隔着屏幕,我却无不感受到周春红的可怜。
牺牲自己来保护儿子,是她当下本能的选择。
她有得选吗?有,但她依然选择牺牲自己。
可以说,无论周春红还是朱朝阳,都是这种刻板下的受害者。
周春红的付出,让她时刻把自己代入委屈的受害者角色,从而引起了控制欲的激发,间接导致了朱朝阳的扭曲和黑化。
对于两者的受害,大多人的做法是这样的——
对母亲的安慰是赞歌:歌颂她们无私奉献的付出,母亲就该是这样那样的伟大,但实则是在捧杀。
对于孩子的安慰是说教:" 母亲是全天下最爱你的人,她为你牺牲了多少知道吗?怎么能不听她的话?"
妈味这个词,有人反感,有人为妈妈抱不平,蝉主倒觉得妈味的出现未尝不是好事。
妈味这个词的性质,其实具有可变性。
没有人想用 " 妈味 " 来否定妈妈的付出和艰辛,也并不是嘲讽贬低爱孩子的妈妈们。
与其说 " 妈味 " 的形象固话对应的是同样固话的 " 爹味 ",不如说是对像周春红这种病态绑架式的教育方式的警钟。
欣喜就欣喜在这。
" 爹味 "" 妈味 " 的出现,反倒说明了这种存在病态的现象正在被意识到。
代表 " 被刻板 " 的父母们开始走下神坛,成为有优缺点的活生生的 " 人 ",而不是不敢质疑的 " 神 "。
斥责妈味的未必能理解母亲,但为妈妈喊冤的也未必理解孩子。
承认父母也会犯错,孩子也有说不的权利,看到挣脱道德束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,把人当人,才应是妈味和爹味出现的价值。